不少人以“腿細、腿長”為美,然而最近一些研究發(fā)現,有勁、粗壯的大腿才更好,更有助于長壽和心臟健康?;蛟S我們的審美標準需要結合健康重新定義一下~
保持大腿肌肉力量,對于保護心臟十分有益。一項研究顯示,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來說,大腿肌肉力量越大,心衰風險越低。

急性冠脈綜合征,也意味著心臟的冠狀動脈并不健康,都存在硬化或者斑塊等。而這項研究納入了1053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位年齡為67歲,既往無心衰病史或住院期間未合并心衰。
研究平均隨訪了4.4年,最終7.1%的患者因心衰住院。要知道,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進展至嚴重階段而引起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
那么,什么樣的人不容易發(fā)展為心衰呢?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股四頭肌等長力量越大(大腿骨骼肌力量評估指標),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心衰發(fā)生風險越低。
隨訪期間,與股四頭肌等長力量較小者相比,股四頭肌等長力量較大者的心衰風險降低了48%。進一步分析顯示,股四頭肌等長力量的體重占比每增加5%,心衰風險降低13%。
一項研究顯示,腹部肥胖的人,全因死亡風險較高,而臀部較大、腿粗的人死亡風險較低。大腿圍每增加5厘米,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相關;臀圍每增加10厘米,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0%相關。
不僅如此,研究表明,在超重和肥胖的中國男性和女性中,大腿的周長與血壓高低有關。
簡而言之,大腿越粗,肥胖癥患者的血壓和心臟病風險就越低。
這項研究調查了9250名40歲以上中國男性和女性人群,并記錄了他們的大腿粗細與血壓數據,其中5348例屬于超重和肥胖,而4172例是正常體重。結果表明,大腿越粗,高血壓的患病率越低。其中,男性的腿圍應大于55厘米,而女性應大于54厘米,在這個范圍內,腿的粗細與高血壓患病率之間的關系十分顯著,相反,當女性腿圍小于50厘米,以及男性腿圍小于51厘米時,血壓更容易升高。隨著年紀增長,擁有一個有力的大腿并非易事。研究提到:30歲后,肌肉每年流失1%~5%。60歲后,每年肌力下降3%~5%。一旦肌肉流失30%將影響正常功能。
老年人經常進行運動,可以持續(xù)地保持腿部肌肉的力量,延緩肌肉及其骨量的丟失,還可以改善心肺和血管功能。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急救中心主任醫(yī)師江華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對于預防肌肉減少癥而言,運動是指一整套、極為個體化的方案,應包括:(1)適當增加肌肉重量的力量訓練(也稱抗阻運動,如使用杠鈴、啞鈴等器械針對胸、肩、背、腿等大肌肉群的各種訓練);(2)改善肌肉質量、提高柔韌性和平衡性的各種訓練(如各種墊上運動);(3)提高體能、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慢跑或較長距離的快走)。需強調的一點是,沒有任何一種運動適合于所有人,制定一個運動計劃必須根據年齡、健康狀況、可及性綜合考慮。不少老年人關節(jié)不太好,要結合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無論年輕人還是老人,只要兩個星期不動,腿部肌肉力量就會削弱約三分之一。2015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者刊發(fā)在《康復醫(y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將參試者一條腿用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周后,年輕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克,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克。研究者表示,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于衰老40至50年。老年人肌肉力量大約降低了1/4。同樣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經常從事“抗阻訓練”的老年人較久坐活動量少的老年人有著更為健康的骨骼肌。健身的人都很注重蛋白質的補充,其實老年人更應該重視。江華醫(yī)生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研究發(fā)現,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1/3左右的人,蛋白質攝入量達不到膳食營養(yǎng)指南推薦標準。蛋白質是肌肉合成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吃好三餐,在避免糖、鹽、脂過量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優(yōu)質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動物性食物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都高于植物性食物,老年人可適當增加奶、蛋、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制品攝入,保證足夠主食、蔬菜水果,以達到平衡膳食要求。另外,多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卜素、硒、鋅、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獼猴桃、菠菜、胡蘿卜等,也利于預防肌肉衰減,提高免疫功能。
來源:文章來源健康時報,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謹遵醫(y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