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瀏覽到了夏天,洗澡已經成為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隨之也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有一場悲劇開始于一桶想用來消暑的冷水。
這場悲劇的開始,只是40小時前的一桶冷水。在患者將這桶冷水澆到自己身上之前,他是一個被旁人認為“身體棒得可以打死老虎”的人。可澆完冷水后,他就開始出現了持續(xù)性的胸悶。一開始,他以為自己只是中暑了,就一直熬著沒去醫(yī)院。
幾個小時后,他發(fā)覺情況越來越糟,還出現了胸痛,立即趕到當地醫(yī)院看,結果發(fā)現,居然是大面積的心肌梗死。在到達醫(yī)院那一刻,他的心臟徹底停工了。
希望大家都能吸取教訓,避免驟冷刺激,減少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好好地洗個澡,為啥就出意外了?以下這個原因,千萬要重視!
為了保護皮膚,水溫不宜太高,應與體溫接近,一般以 35℃~40℃ 的溫水為宜。
若水溫過高,會使全身表皮血管擴張,心腦血流量減少,發(fā)生缺氧;水溫過低則會使皮膚毛孔突然緊閉,血管驟縮,出汗散熱受阻。
夏天有些人尤其喜歡洗冷水澡,但從熱環(huán)境突然進入到冷水澡的環(huán)境中,很容易引起意外。所以,不要因為一時貪涼而再洗涼水澡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頭腦風暴”后都很喜歡洗澡“醒神”,但是,要注意,在腦力勞動后不宜立刻洗澡,應該休息片刻再洗。
這是因為腦力勞動時大腦高速運轉,對血液需求量非常大。如果立刻洗澡,血液會向體表皮膚轉移。而在洗澡過程中,體表對血液的需求量大,這很可能會立刻造成大腦供血量迅速降低,引起供血量不足,導致暈厥。
酒和熱水的刺激,會導致體表血管擴張,大量血液從內臟轉移到體表,腦、心、腎等重要臟器會因此出現缺血缺氧,很容易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塞。老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因為機體受到熱水刺激后,會導致肌肉和皮膚的血管擴張,使流向肌肉和皮膚的血液進一步增加,導致其他器官供血量不足,尤其心臟和腦部。
特別是對患有高血壓或冠心病的人來說,一旦引起心臟和腦部嚴重供血不足,很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急性發(fā)作。
老人感冒體虛時,洗澡容易出現意外,一定要等身體好了之后再洗澡,一定要洗澡,要在家人照料下進行。
因為飯后一小時,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腸道,此時洗澡,會加劇心臟缺血。
有些人洗澡習慣“泡在水里”。愛干凈是好事,但洗澡時間過長對身體并不好。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30分鐘內,老人、小孩及心血管患者最多不超過20分鐘。
時間過長,會導致交感神經長時間興奮,心跳和血壓上升,導致心臟負擔增大。
洗澡前,最好先喝杯熱水,讓身體保持溫暖狀態(tài),也避免洗澡時汗液流失而造成的口渴。
最后提醒大家:保證浴室通風也非常必要。因為高溫、高濕的密閉環(huán)境可能使人出現胸悶氣短、頭暈眼花等不適。另外,需格外小心地面濕滑,滑倒摔傷!
來源:文章來源網絡,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聲明:本文僅作健康科普,如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去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謹遵醫(yī)囑。